文/37度暖爸
友情提示:为保护隐私,文中案例均隐去个人信息且经过加工,请勿对号入座!
英国精神分析家温尼科特说:“孩子要成为独立的成年人,必须踩着一个成年人的尸体完成这段成长之路”。
作为客体关系流派的重要代表,青春期也被温尼科特视为第二次分离—个体化(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逐渐从与父母的情感融合状态中分化出来,形成独立自我又能保持健康情感联结的心理发展过程)的过程。
在之前,我对这句话停留在理解层面,没有太多的感受。
昨天接孩子上游泳课回来,在市场买东西时和儿子聊了几句。
儿子说:“学习很累。”
“学习本来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,为什么玩游戏不累呢?”我反问。
儿子急忙解释:“玩游戏也累,时间长了脖子疼。”
“好吧,在假期里,上午做预习,晚上记得读书。”我给孩子布置着假期的任务。
一声极其不情愿的“嗯~~~”让我有点生气。
也就是在这个时候,我感受到了温尼科特这句话里包含的感受。
作为一名父亲,或者说作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,要能忍受孩子的攻击性表达。
亲子关系中的攻击性,每一位父母的感受都不相同,并不一定是孩子对你做出了语言上的不敬或肢体攻击,但基本上会有一个共识:当父母感受到孩子的“不听话”时,绝大多数父母会感受到被攻击。
这才是造成青春期沟通不畅的根本原因。
就“父母被攻击的感受”,如果要溯源的话,从心理动力学角度有以下几种解释:
1、如果父母无法耐受孩子的攻击性,可能反映为不能给孩子提供“足够好的,支持性环境”,导致孩子的攻击性无法被整合,反而以破坏性方式呈现。
例如:父母将孩子的独立探索行为视为“叛逆”并压制,孩子可能会通过更激烈的攻击性行为(逃学、撒谎、破坏规则)寻求自我边界。
2、父母无法允许孩子通过自身兴趣探索来寻找自我认同的身份角色(如cosplay、游戏等学习之外的探索),孩子可能会通过攻击性行为,刻意反抗权威,来补偿未被满足的探索需求。
3、父母亲的焦虑投射,例如,随着年龄越来越大,父母会产生难以察觉的“死亡焦虑”或是在事业方面的无能感。
当父母将这些焦虑投射给孩子的时候,通常表现为“为你好”,这种做法也容易 引起孩子的反感与反抗,形成:焦虑投射—孩子表达攻击性—父母无法耐受—孩子攻击性增强—父母更无法耐受的恶性循环。
4、父母未能觉察到孩子已经长大,而且产生了更强烈的要长大、要独立的精神需求,仍然期待孩子像小时候一样听话,与孩子当下的心理需求产生了冲突。
例如:面对青春期的孩子,父母仍然希望孩子能事事听自己的安排,稍有不顺就认为是叛逆。
5、父母在孩子眼里通常是被高度理想化的形象,如果父母无法耐受孩子的攻击性,可能会令孩子心中的“理想化客体”破灭,孩子的攻击性表达,孩子可能通过攻击性表达失望。
所以,总而言之一句话:要想和青春期的孩子保持比较好的沟通状态,想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,那么父母必须要学会耐受孩子的攻击性表达。
有几点建议,供你参考:
1、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,就像你自己现在也不愿意再接受父母的各种安排一样,允许孩子有独立的念头和语言行为的表达。
2、父母需要认真觉察自己:
①焦虑:自己是否因为工作、晋升、收入、大环境而为孩子的未来感到焦虑?这种焦虑本质上是对自己前途的担忧而对孩子的投射,并不是真实的情况。
②无能感:在社会比较中,自己常常感觉不如他人,而且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为孩子兜底,由此,将焦虑投射给孩子,但孩子通常对于未来是没有概念的。
青春期的孩子,正在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,更直白地说:孩子自己还在琢磨“我是谁?未来怎么办?”父母没有起到导航的作用,反而将未来的焦虑扔给孩子。
孩子只会通过攻击性表达,掩盖自己的无能。
③标准:因为父母有很多标准的评判,所以才对孩子的各种行为有了对与错的评判。
比如孩子喜欢cosplay,这就是一种小众的文化形式,从心理学角度来看,通过角色扮演,也能满足一部分自恋的需求。
如果孩子能适度喜欢、参与,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对错之分。
我一个女同学,她家女儿喜欢cosplay。她不仅陪女儿全程参与漫展,还在孩子的怂恿下,自己也cos了一把。
她说:“一个小女孩,青春期了,十几岁了,你真能管得住?还不如我陪她一起安全些。”
你看看,这个妈妈就很聪明,知道如何“顺毛捋才能拿捏孩子”。
3、空间的疏离
当你能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,应该在物理和心理两方面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空间。
①物理空间:非请莫入!允许孩子有自己独立、独处的空间,而不是咄咄逼人,凡事非要问出个所以然。
有时候,孩子不知道在哪儿买表达;有时候,孩子是在用空间降低亲子冲突的发生。
我曾接触一个初三学生,他说:“每次我回屋,我妈就开始唠叨不停,其实不想跟她吵架。”
②心理空间:承认孩子已经长大,承认孩子已经具备了部分成年人的功能。不再像对待小孩子一样,事事安排好,事事做在前面,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。
唯一的原则是:没有邀请,不帮忙!如果孩子邀请帮忙,也只是提供方向性的梳理,具体怎么做,要孩子自己思考。
青春期孩子需要的是:我想自己来,以证明我已经长大,而不是你告诉我怎么做,就像是你嚼过的口香糖,一点味道也没有。
结语: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,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“父母能活下来”。这里的活下来,指的是能保持情绪平和,依然能实现父母功能,而不是在孩子的攻击中感受到自体的破碎,产生报复性的行为。
部分图片由AI生成。